雨茂科技观察网
首页 > 科技 > 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发现5颗超短周期系外行星

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发现5颗超短周期系外行星

?记者齐芳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葛健教授带领的国际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成功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2017年释放的恒星测光数据中发现了5颗直径小于地球、轨道周期短于1天的超短周期行星,其中4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其主星最近的最小行星,类似火星大小。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利用人工智能一次性完成搜寻疑似信号和识别真信号的任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日前出版的国际天文学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

超短周期系外行星艺术想象图??石琰制图

超短周期系外行星于2011年首次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测光数据中发现,给行星形成理论带来了独特的机遇和挑战,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和完善现有的行星系统形成和演化模型。

葛健介绍,超短周期行星的存在,为行星系统的早期演化、行星-行星相互作用以及恒星-行星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例如,超短周期行星很可能不是在其当前位置形成,而是从原始轨道向内迁移——这是因为这些超短周期行星的主星在其前期形成阶段的半径比现在大得多,距离更近的超短周期行星如果在恒星形成阶段就在恒星附近,很可能早已被其主星吞噬。“同时,鉴于经常观察到超短周期行星伴有较长周期轨道的外部行星,因此推测超短周期行星的起源涉及行星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将超短周期行星重新定位到它们当前靠近主星的轨道上,这可能是以前由恒星自身占据的轨道。除此之外,超短周期行星的这种轨道迁移也有可能是由与原行星盘的相互作用或通过与主星的潮汐相互作用驱动而形成的。”

到目前为止,人类总共只找到了145颗超短周期行星,其中只有30颗半径小于地球半径。葛健说:“我们对超短周期行星的了解还非常少,因为样本量太小了,很难精确了解它们的统计特征和出现率。”

这项新研究为寻找超短周期行星提供了新方法。葛健说:“受佛罗里达大学计算机系李晓林教授的激励和启发,我试图把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应用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释放的测光数据中,寻找用传统方法没能找到的微弱凌星信号。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们终于有了第一份收获。要想使用人工智能在海量的天文数据中‘挖’到极其稀少的新发现,就需要发展创新的人工智能算法,并进行特定训练,使之能快速、准确、完备地探寻到这些很难在传统方式下找到的稀少而微弱的信号。”

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学家乔西·温评论:“超短周期行星或称‘熔岩世界’,拥有出乎意料的特性,为我们理解行星轨道如何随时间变化提供线索。这项寻找新行星的技术成就让我印象深刻。”

《光明日报》

标签: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章

猜你喜欢

新产品 推动算力由量向质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2024中国算力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3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46EFLOPS,位于...
2021国家科技进步奖最终结果 探寻跨境电商加...
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高于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6.2个百分点。作为外贸增长新动能...
黑科技圣典 持续科技创新高...
10月15日,2024中国测绘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年会暨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博览会在郑州召开。作为国内领先的地图厂商,高德地图凭借高精度高动态导航地图技术...
我国的高科技产品有哪些 投身自动驾驶的...
13年前,穆北鹏从清华大学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多年求学生涯后,这位大家眼中的学霸又重回故土,专注自动驾驶领域。 “当时的想法是绝对不能浪费时间,要干点有...

强力推荐